我心中的毛泽东征文精选三篇
征文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zhēng wén,指某个组织、机构、团体为了某个活动公开向社会征集有关的文章,有稿酬或无稿酬。该类文章可能有题目、题材、格式的限定,与作文大体上一样 ,内容一般限定在某个主题。可以根据举办方的活动写些相关文章。征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我心中的毛泽东征文精选三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我心中的毛泽东征文篇1
今年9月9日,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15周年纪念日。在此前后,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著名文学评论家朱向前的新作《诗史合一:毛泽东诗词的另一种解读》,引发读者热议。
朱向前说,每一个从“毛泽东时代”过来的人,心中都有一个“毛泽东情结”——不管你是否承认,也无论你如何评判。
他说:“我讲毛泽东诗词,纯属无心插柳,歪打正着,然而这并非刻意为之的研究却一发而不可收,从课程中的一个章节,发展为一个专题,发展成听众数万并登陆权威电视媒体的系列讲座,最后整理出这本书。”
该书可分作两个部分:一为“朱向前解读毛泽东诗词”,另为“毛泽东诗词鉴赏”与“附录”。鉴赏与附录中的文字出自两个年轻人之手:朱寒汛执笔的“赏析”和刘常的“笺释”——由此,该书还具备了一种“代际对话”的性质。
所谓“另一种解读”,当然首先指书中朱向前对毛泽东诗词的整体解读,它是作者的“个人化”解读;同时出于讲座的需要,其循循善诱、潇洒放达又恭谨委婉的文风,使之成为了面向公众、面对你我的一次恳谈与交流。若从学术的角度作“正解”,“另一种解读”当指文章采用了“跨学科”的批评方法,从文学入手阐释毛泽东的精神传统,或言从历史与文化的视角,阐发毛泽东诗词与人格之魅力。
书中所展示的“解读”有两个重要特色:其一,诗史合一,知人论世;其二,自创体系,独出机杼。延承中国文论“知人论世”之传统,作家主体与艺术文本互为参照、历史批评与审美批评相结合,是朱向前一以贯之的批评个性。书中广征博引,纵论古今,有史料钩沉,亦有生活趣闻:以史论诗,以诗论人,诗与史合一,人与诗互文。
不拘一格的“原创性”常常是朱向前批评文字的力量所在,且在《诗史合一》中,作者更推崇和持守“深入浅出”之原则,在史料发掘与理论阐释中有提升亦有辨析,保持了批评和景仰的均衡,以之引发读者的思索与回应,还原一个人性真实而又“千古一人”的毛泽东。书中对毛泽东个体人格之“三个侧面”的归纳阐释,对毛泽东关于文章做法之“神气”说的解读与领悟,对当年田中角荣获毛泽东手赠其写满眉批的《楚辞集注》之“深意”探幽、“旧典”新解,对毛泽东诗词特点的阐发,乃至对长征途中统帅三军的“马背诗人”推敲苦吟之神态的想象和描述,皆传递出作者“仰之弥高,钻之弥深,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研究态度和写作激情。
丰富而新鲜的史料,犀利而深邃的见解,职业且独具个性的艺术眼光,集合成《诗史合一》一书的基本品质,该书的特点及其带给读者的惊喜无疑是多层面的。作者共搜寻、厘定了104首毛泽东诗词,正式录入本书有76首(组),是截至目前公开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集中收录篇目最多的。一批诗作的初稿或发表前的未定稿收录在赏析文字之后,“初稿照录”无疑是全书的一个亮点。有精选的历史照片和书法绘画点缀其间。另一个颇为有趣的特点是,朱向前的两位合作者均为“80后”的青年作者,他们在飞扬的文字中,投入了自我的激情,也展示了独立个性,使得对毛泽东诗词之精神境界、艺术成就的探寻,在该书文本之内即构成了“代际”间的对话与交流。
朱向前曾在北京鲁迅博物馆就毛泽东诗词作过一次演讲,演讲结束时,有老者与青年踊跃登台,用传统评剧和美声唱法竞相演唱毛泽东诗词,为此作者叹曰:“我觉得讲座之所以受欢迎,主要归功于毛泽东和毛泽东诗词本身的魅力,在广大中国人民心中,毛泽东和他的诗词是个永远说不完的话题。”
我心中的毛泽东征文篇2
毛泽东很推崇鲁迅,说过这样的话:我很喜欢他的坦率,他说解剖自己往往严于解剖别人。在跌了几跤之后,我也往往如此,可是同志们往往不信。
匆匆几十年过去了。带着人们不相信他的自我解剖的遗憾,毛泽东也谢世近40年了。
现在无疑是该信的时候了。
可话又说回来,伟人的自我解剖,未必能反映他自身的全貌。有时未免谦逊,有时未免责己过严,有时则是出于微妙的政治需要……
于是,毛泽东眼里的那个毛泽东,自然就是加引号的了。
在他的自我解剖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他对自己、对历史的反思与矫正。比如,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进行了一番自我解剖。他以自己对劳动人民的态度也有一个转化过程为例,现身说法:“我是个学生出身的人,在学校养成了一种习惯,在一大群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学生面前做一点劳动的事,比如自己挑行李吧,也觉得不像样子。那时,我觉得世界上干净的人只有知识分子,工人农民总是比较脏的。知识分子的衣服,别人的衣服我可以穿,以为是干净的;工人农民的衣服,我就不愿意穿,以为是脏的。”这就让那些正在被要求思想改造的文艺家们意识到:哦,原来毛泽东也曾经如此……距离一下就近了。
我心中的毛泽东征文篇3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发表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开幕词。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成为中国人民表达历尽艰难困苦的中华民族重获新生的无比自豪、自信、自强的话语!
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
毛泽东领导的中国人民在对外交往上独立了,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毛泽东领导的中国人民在经济上独立了,民族企业再也不用怕被外来资本吞噬;毛泽东领导的中国人民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提高,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主专政,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从本质上是人民自己当家做主人了,人民自己基本上在政治上实现了独立,不用再受到地主阶级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国,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12月26日,是一代伟人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纪念日。
这天清晨,在韶山毛泽东铜像广场,一簇簇盛开的鲜花在寒风中迎候从全国各地赶来见证这一历史时刻的人们。
从记者身边掠过的一张张脸庞,或苍老、或年轻、或稚嫩,却无一例外地流露出几分难以抑制的激动。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情怀把年龄悬殊、遭际各异的人们牵引到此地?在他们心中,毛泽东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他们又从毛泽东身上汲取了哪些力量?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在流连毛泽东故居、毛泽东纪念馆、毛泽东铜像广场的人群中,随机采访了不同年代的人们,倾听他们的心声。
“40后”
“没有毛***就没有俺这一家人”
受访者:朱俊娥,1949年出生,河北邢台人,退休工人;刘增琴,1945年出生,河北邢台人,农民
在毛泽东铜像广场前的台阶上,朱俊娥和刘增琴手持五星红旗,让它尽情飘扬,两张历经风霜的脸庞笑成傲霜的菊花。两位老人都是第一次到韶山,夙愿成真,格外激动。
今年64岁的朱俊娥身板硬朗,声音洪亮,快言快语:“毛***伟大呀!我们的幸福晚年是他老人家给的。”站在一旁的刘增琴老人补充道:“没有毛***就没有俺这一家人。解放前我随父母流浪到山西等地,解放后我们才回到邢台,有了自己的家。”刘增琴此前还去过西柏坡,这次来韶山,她特地把在西柏坡买的毛泽东纪念像章端端正正地戴在胸前。
刘增琴告诉记者,这次她们是随团乘长途大巴专程来韶山“给***拜寿”的。32位团员中,年龄最小的50岁,年龄最大的就是她。乘大巴颠簸16小时后,她们于24日中午到达韶山。附近客房爆满,她们晚上只能睡在车上,为了节省旅费,就吃最便宜的快餐和方便面等。大家兴致勃勃地游览了***故居、纪念馆等景点。这两天她们天天到毛泽东铜像广场,参加群众自发组织的唱红歌、扭秧歌等纪念活动。
“两位老人家还扭得动吗?”当记者笑着问道,朱俊娥老人爽快地答道:“唱起革命歌,跳起革命舞,找到了年轻时的感觉!扭秧歌,扭不动摆个姿势也是个心意!”
“50后”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是最震撼世界的一句话
受访者:王光胜,1953年出生,山东济南人,山东东营市胜利油田电视台退休职工、中国收藏家协会红色收藏委员会顾问
在毛泽东故居前坪,迎面走来一位气宇轩昂的老人,黑色呢大衣配上红围巾,还别了一枚精致的毛***像章。他是12月21日就从山东过来的王光胜,约了七八个来自全国各地的红色收藏爱好者组成“朝圣团”。“***120岁,属小龙,我今年60岁,也属小龙,与***正好相差一个甲子,感觉很有缘分。所以,在毛***诞辰120周年的日子,我一定要来韶山。”为了赶在清晨时分向毛***敬献花篮,在拥挤的人群中他还费了老大的劲。
“韶山来了很多次了,平时也常来,但在***诞辰日,这是第4次来了。我们这一辈人,对毛***非常有感情,没有毛泽东和他的战友创建的新中国,我们不可能有这样一个富足安定的环境。”
退休后,出于对毛***等老一辈革命家深厚朴素的感情,王光胜搞起了红色收藏,“我的第一个藏品是1972年收藏的毛***塑像,但大范围搞红色收藏与研究,是在毛***诞辰100周年后。搞红色收藏,收藏的是一种红色文化、红色精神与红色传统。”
因为红色收藏,王光胜与毛***的家人有了联系,“2003年,我向***的家人邵华将军和毛新宇赠送了一尊毛***塑像,10多年来便一直和他们保持着联系。”毛***诞辰116周年时,邵华将军还委托王老找来雕塑大师,雕塑了5尊青年毛泽东的塑像,分别赠送给湘乡东山小学、毛泽东纪念馆等地。
王光胜还告诉记者,他们这一辈人,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看着革命电影,听着英雄人物故事长大的,对于近来一些非议毛泽东的言论,他们这些红色收藏家们也曾经讨论过,“我们应该客观理性地看待毛***晚年所犯过的错误,***自己也说过,功过三七开。”王老认为,新中国成立之初,毛***说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是最震撼世界的一句话,但站起来后,中国向何处去,社会主义道路是个什么样,毛***都要领导中国人民去探索,探索的过程中难免会走弯路,是不可避免的,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王光胜的这一次红色之行还没有结束,他透露,12月27日晚他还将组织这个红色收藏团队前往北京,去毛***纪念堂瞻仰***遗容。
“60后”
“我们前进中永远的动力”
受访者:张振斌,1962年出生,湖南株洲人,湖南省工业设备安装公司职工
从株洲到韶山的路程并不远,但张振斌觉得有点漫长。
12月26日一大早,张振斌便带着家人,从株洲出发赶往韶山。“本来我这个年纪已过了容易激动的时候,但想到今天来给毛***祝寿,来的路上心情仍然有点激动,不停地看表,感觉时间过得好慢。”张振斌告诉记者,自己出生的年代,正是深受毛***思想影响的时候,他学到的第一篇课文便是《毛***万岁》。从那时开始,毛***便成了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偶像,为人处世、思考问题的思路,一直受到毛***的影响。
“比如,毛***所说的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都影响着我们这一代人。”张振斌说。
张振斌认为,毛***是全国人民当之无愧的领袖,也是我们前进中永远的动力。
“小米加步枪的抗战,三年自然灾害等等,在这些巨大的困难面前,毛***都能应对自如,从而给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张振斌说,在自己的一生中,也遇到过很多困难,每当自己想退缩时,便用毛***精神来激励自己,心里便会涌动出不断前进的动力。
“70后”
“年轻一代应像他一样有使命感”
受访者:周亚明,1972年出生,湖南郴州人,《新湘评论》杂志社编辑
26日上午11时,在毛泽东铜像广场,碰到了和同事们一起来为毛***敬献花篮的周亚明,他说他们杂志社有一个传统,每年都会组织来韶山缅怀伟人,“《湘江评论》是毛泽东1919年在长沙创办的一个非常有影响的革命刊物,《新湘评论》是毛***1960年亲自批准和亲笔题字的党刊,可以说是一脉相承。”
“我曾经了解到的毛泽东,是高大全的英雄人物,感觉离我们很远,最近十几年来,我对毛***的认识更全面、更亲切了,他是可敬可近的伟人。”周亚明说现在的影视作品、书籍都立足于还原一个真实的毛泽东,像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就很真实,“他年轻时的生活经历,感觉离我们很近,也就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他在湖南一师求学时的交友启事,至今仍可作为我们年轻人社交的准则;他在一师时许多生活习惯如坚持游泳、冬天洗冷水澡等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
周亚明说他对毛***的认识日趋全面清晰也与自己的职业有关,他是2007年调入《新湘评论》工作的,编过很多关于毛泽东的文章,也深深觉得毛***那种与生俱来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值得年轻一代好好学习,“毛***创办《湘江评论》时,只是一个学生,但他用自己的笔去唤醒民众,改变旧中国的现状。我们年轻一代应像他一样有使命感,而搞好各种建设,推动社会的发展,让中国更强大,就是我们现在的使命。”
“80后”
“毛***的战略思想,对我的营销工作都有帮助”
受访者:陈锦聪1985年出生,广东佛山人,佛山金属材料厂销售经理
第三次来韶山,陈锦聪仍然怀着虔诚,从铜像广场一路缓缓而来,他不停地打开手机,记录下从全国各地涌来的人们,以各种不同方式缅怀毛***的场景。
陈锦聪告诉记者,小时候从抗日电影和语文课本对毛***有了初步的认识,感觉毛***是一个聪明睿智的人,长大后,陈锦聪选择了营销行业,熟读了《毛选》,对毛***的思想和丰功伟绩有了深刻的了解。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出生的陈锦聪,有点另类,他笑称,当很多同龄人都热衷网络文学时,他却对《毛选》和《毛***语录》情有独钟,交谈中,他时不时地会引用上一句《毛选》中的经典语句。“在这里面,我能汲取到丰富的哲学素养,毛***的战略思想,对我的营销工作都有帮助。”
12月26日,陈锦聪带领几个好友瞻仰了毛泽东纪念馆、毛泽东铜像广场,他觉得网上有些对毛***的批评声音太片面。他说:“我们要看到,今天的幸福生活,如果没有毛***当初打下的基础,改革开放无从谈起,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这些从逻辑上讲都是紧密关联的。”
“90后”
“应该继承他艰苦奋斗和甘于奉献的精神”
受访者:易佳兰,1990年出生,大学毕业,株洲某公司员工
面对记者的提问,这位年轻的姑娘显得有几分羞涩:“到毛***的故乡来纪念他,一直是我的心愿。今天是公司组织的一次活动,遗憾的是没能和爷爷一起来。”她告诉记者,从小时候起,当过兵的爷爷就经常给她讲毛泽东故事、毛泽东思想,尤其是军事战略思想。
上大学后,小易结识的一些朋友和同学也很敬重毛泽东,有的还认真读完了《毛泽东选集》。大家在一起聊天,有时也会谈到毛泽东和他的功过、情感、生活等话题。小易表示,除了几首脍炙人口的诗词外,自己没有读过毛泽东著作,关于毛泽东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家人、朋友的叙说以及自己对近现代史的一些了解。尽管社会上关于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有不少批评,但她认为,那不能抹煞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立下的卓越功勋,也不能改变她对毛泽东的敬仰之情。
当记者问到,今天我们纪念毛泽东的现实意义何在时,易佳兰很认真地回答道:“我认为我们年轻人今天应该继承他艰苦奋斗和甘于奉献的精神。我们这一代人普遍怕吃苦,人生追求也比较狭隘,缺乏***高瞻远瞩的大视野,为国为民的大胸怀。”
“00后”
“毛爷爷很节俭”
受访者:刘夕微,2003年出生,湖南慈利人,慈利县一完小五年级学生
10岁的刘夕微在12月26日这一天,做了一件她觉得很有意义的事情,当她的同学们都在教室里上课的时候,她请假跟随妈妈一起来到了韶山,在毛***诞辰120周年这一天,来纪念伟大的毛爷爷。
“毛爷爷是个很伟大的人。”站在毛***铜像广场上,刘夕微轻声地告诉记者,她觉得毛***还是一个慈祥、平易近人的好爷爷。
以刘夕微的年龄,对毛***不会有直观的感受,她告诉记者,自己是从电视和书本中知道毛***的,今天在参观了毛***遗物馆、故居、广场等地后,她又有了新发现。
“毛爷爷很节俭,我看到他使用的东西里,没有一样是贵重的,都很普通,并且他穿的衣服上很多都打了补丁。”刘夕微说,回去后,她要向毛爷爷学习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不挑吃、不挑穿,只用普通的日常用品。
■记者手记
民心就是座座碑
徐琼
斯人已逝,光华长存。在这场穿越历史的叩问中,我们发现,从总角稚子到古稀老者,从新锐少年到社会中坚,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毛泽东。尽管对不同时代的人而言,毛泽东和他所代表的那个时代留下的是不同的光影、色彩,但我们不难发现一个鲜明的共识:毛泽东的历史功勋值得敬仰,他的革命精神应该传承。正是这一共识催化了人们心中的“红色情结”,激起他们缅怀毛泽东同志的热情。
民心自有一杆秤,民心就是座座碑。在采访中,人们纷纷用“伟大”、“伟人”表达对毛泽东最朴素、最直接的认知。对千千万万普通民众而言,他们也许缺乏对毛泽东科学思想的深刻认识,但却能从个人发展、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历史性巨变中深切体会到毛泽东及其伟大品格的可贵,并使之成为一种正能量,生发出更为广泛的社会价值。他们感恩,因而更珍惜安定生活;他们感悟,从中得到创业启示;他们感动,由此激发奉献热忱。